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刘备的日常> 1.160 解甲归田(1/2)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1.160 解甲归田(1/2)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笔下文学起点文学ddxsku南派三叔新笔趣阁雅文小说81中文网
  寒露后三天。庐江武库前排起长龙。

  等陶县令闻讯赶来,见到刘备方知,少君侯要与恩师一起解甲归田。

  刘备指着长长的队伍笑道:先时募兵,乃为平乱。如今匪患绝迹,正当将甲胄、兵器归还。

  说着,又命人取来《兵器薄》交与陶县令:兵器铠甲,乃从九江武库调取,损毁遗失皆有账目可循。如今刀剑入库,人我却要带走。数月来,兵卒与我同甘共苦,休戚与共。不忍舍弃,又不忍卸甲后为仇家所害,便想一并带回楼桑。请明庭(县令的尊称)如实上禀。(刘)备,深谢。

  陶县令肃容下拜:少君侯披荆执锐,扫荡蛮乱,有大功于社稷。今卸甲归乡,却不带走寸铁,此心可昭日月。下官自当为少君侯禀明。

  刘备谢过不提。

  恩师从查抄的巨资中,分拨出一份,又令人杀猪宰羊,犒赏三军。

  恩师急着要走,乃因:由蔡邕、李巡等人发起的校勘儒学经典书籍的建议,得到朝廷批准。春,三月便以雕刻石碑的形式,立在太学门口。“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史称“熹平石经”或“太学石经”。如此大事,岂能不去。早在年初恩师主动上书,毛遂自荐。不料却被朝廷委以重任,南下平乱。

  如今蛮乱皆平,这才加紧整理政务,挂印而去。恩师不重仕途,却重学识。

  刘备乃是亭侯,并无官职。随时能走。将城防军务皆交由郡都尉和郡国守军,这便打包辎重,择日拔营启程。

  来时千人百乘。走时扶老携幼,数万之众。正如刘备所言,他要把兵士家人,皆迁入楼桑。郡中父老、大小官吏相送十里。陶县令长揖送别,久久不曾起身。

  恩师文武双全,却志不在官场。

  若能久居淮泗,蛮汉或无需百年,便可融成一家。只可惜……

  这便是士人风骨。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来去皆风流。

  陶县令扪心自问,自己绝没有卢子干这般洒脱。

  见周泰还为那身破裂甲胄可惜,韩猛这便笑道:回去论功行赏,少主必赏你一套楼桑兵甲。

  众皆大喜。不等周泰开口,蒋钦便急道:此言当真?

  韩猛哈哈大笑:当一百个真!

  楼桑武具,实在看着眼馋!

  来时乘船,走时亦乘船。泛舟巢湖,出濡须口,便有十余艘帛阑大船在江岸等候。正是辽东田氏商船。人马上船,顺流而下,一日数百里。再经由沿海航线,抵达渤海。

  立冬前,终于抵达白湖。

  夏,四月,郡、国七大水。六月,弘农郡和三辅地区螟虫成灾。大汉灾异不断,不知可曾殃及。

  刘备心系楼桑,这才急急忙赶回。好在涞水终年不冻,冬季亦能行船。

  舫舟刚入清溪,就闻十里稻香。

  耿雍、崔钧,皆赶来相迎。将恩师送入学坛,这便回府拜见母亲。

  见儿无恙,母亲终于放下心来。儿行千里母担忧。刘备虽时有书信,母亲却仍牵肠挂肚。生怕出半分的差池。

  如今见他凯旋,怎能不喜出望外。

  从军数月,刘备深受磨砺。行军下寨,调兵遣将,皆有心得。就连整日刀不离身,护卫他的乌莲,也凭生出一股锐气。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