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影视世界从药神开始> 第九二六章 硬是要得(3/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九二六章 硬是要得(3/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所以总的来说,离开的人只是极少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的缺口,开放一些给下边的师级文工团,再特招一些人进来也就给补齐了,没有任何的风波与影响。

  办完了何小萍的事,王言又在文工团留了两天,整理了一下复习提纲,这是真正的‘宝典’,只要认真看过,复习过,必是高分考大学。

  给了何小萍一份,另外两份分别寄给郝淑雯、萧穗子。

  老廖那边也做完了强军战歌的编曲,正如先前他们俩商量的,就是采用的进行曲的形式,并且按照王言的意思,老廖改了集结号、冲锋号的号因。集结号在开始的时候,冲锋号则是在第二遍副歌之前,以及结尾,将高亢进行到底。还是由指定歌手,方宏民独唱。

  跟着王言在一个团,方宏民沾了太多光。凭着‘咱当兵的人’、‘祖国不会忘记’、‘我和我的祖国’、‘为了谁’,以及最新的这一首‘强军战歌’,足够他吃一辈子,正宗的歌唱表演艺术家,地位还是相当高的那一种。

  老廖更是一点儿不差,人民群众只看谁唱的,但老廖的编曲也不是白给的,那也是正经的大艺术家。何况编曲还不是老廖的本职,他是指挥家,正经的音乐艺术顶流。

  王言听过了一遍之后,给予了相当程度的认可与肯定,接下来就没他什么事儿了。不外乎就是老廖再将谱子送到总政,而后方宏民他们俩又出差京城,借用总政的录音设备录歌,而后全国推广。王言一共写了这么五首歌,他们俩结伴去五次。

  这些工作完毕,王言便又一次的开始了他的巡演。

  “战友兄弟们,一年多不见,王言向战友们致敬。”高原之上,王言披着大衣,转圈给大家敬礼。

  敬过礼之后,有战士大声的喊:“我们都以为你嫌弃边疆苦,留在京城不回来了。”

  这话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一起起哄。

  “不瞒大家说,我呀,因为进修期间表现优异,首长希望把我调到总参工作……”

  许久不见,战士们真的很想念他,相当的热情。王言从不辜负对他抱有期待的人,他仍旧用着一场场的演出,给战士们带去欢乐。

  甚至因为知道他去了京城进修,战士们都好奇京城是个什么样子。不得不说的是,京城就在那里,但它总是有不一样的意义,是全国人民都向往的所在。

  所以在继续的讲着英雄故事之余,王言又给每一场都多加了一个节目,讲京城。他嘴里的京城,当然是不一样的,突出的是一个活灵活现。从京城的历史,一直讲到今天京城的模样,甚至还给战士们畅想一下未来。战士们听着,眼里都是向往。

  一颗红星放光芒,光芒耀四方,谁能不向往呢……

  林丁丁走了,正如她说的一般,走的很快。王言知道消息,是两个月以后,刘峰匆匆忙忙的给他打电话到了当时所在的团部。

  当然林丁丁离开的消息,是顺带着随口说的,主要目的是因为何小萍怀孕了,这也是刘峰为什么慌张的原因。

  他们俩挺坎坷的,才结婚的时候,刘峰就因为救灾伤了腰,后来可能是腰不好影响了发挥?总之何小萍一直没动静,以致于团里都有了些闲言碎语,这当然也不是重要的。

  重要的是,何小萍已经转业了,因为她的户口是随着刘峰走,刘峰的户口是在文工团,所以何小萍没有回京城,而是就在蒙自,届时也是在蒙自参加高考。

  现在恢复高考的消息已经公告,各地安排不一,但多是在十二月份。马上就要高考,何小萍却怀了孕,这就比较尴尬。

  有没有在文工团时怀孕的待遇并不重要,刘峰是不知道这高考,到底还考不考,考上了还让不让上,所以火急火燎的给王言打电话。

  王言给刘峰安了心,第一届高考最简单,先考再说,等到了考上以后,录取通知书邮过来了,再研究之后的事儿。

  何小萍要考的就是中央民族学院,这所大学在93年改名‘中央民族大学’,211、985、双一流,实实在在的名校。

  像何小萍这种情况,那自然是退档,等孩子生完了、养大了,以后再考。但更好的办法,自然是留档,保留学籍,延迟入学。

  这当然很难操作,但王言并不是没有办法。他混了这几年,已经是令人厌恶的、该死的有关系的人。即便他多是在军中、在文坛,但也不是找不到认识的人,只要舍得下脸,没什么大问题。

  刘峰的事不过是一个小插曲,林丁丁的离开更不是多么重要的,王言仍旧做着他的事。给郝淑雯、萧穗子写信,每天继续的写作‘中国英雄’系列,即便已经出版有几年,但人民文学的总编同他说销量仍然很好,爱看的人很多。因为每个英雄的高光时刻,都是值得回味的。

  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这更像是‘爽文’,虽然很多人都已经去了,让人悲伤,但也让人热血沸腾。

  所以很多人都爱看,老一些的认识字的,还有岁数小的能勉强自己读书的,甚至于不能自己读书的,都有人改编了故事出了画本,一两毛的卖给孩子们看图。

  这当然是渗透价值观的,岁数大了看热闹,岁数小的,那可就看到心里了。从这方面来说,作为一个输出文字的作家,王言是相当成功的。他写的多,铺的广,受众多,影响就大。事实上在人民群众的心里,奠定他文学地位的‘11军‘、’14军’,其实并没那么好看,因为门槛高了一些,也太长了一些。

  这也是王言为什么继续的写‘中国英雄’,只要人民爱看,他就爱写,闲着也是闲着嘛。

  而且在九月的时候,恢复稿酬的文件已经出台公示,著作稿千字2到7元。王言著作四百多万字傍身,且有‘11军‘、’14军’两部重量级长篇巨著奠定文坛地位,他的稿费自然是顶格的千字七元。

  以前由解放军文艺发布的不算,后来北京文学发布的也没算,王言都没要,因为并不多,只可着人民文学出版社一家来,因为他的书都是人民文学出版的。

  虽然还没有市场经济,但是在以前人民文学出版王言的书就已经爆卖,数次加印,包括最早的一册‘中国英雄’,现在还加印呢,经过他们统计的,王言目前的所有书加一起,已经超过千万册。

  所以这一次恢复稿费,人民文学哪里有多余的废话,何况王言是军方的人,还是已经立住的文坛大家,给钱当然是痛快的,所以王言收到了汇款的三万块,77年的三万。这还是只有纯粹的稿费,而没有印数稿酬,如果有的话,加印一次王言就赚一次。

  这个印数稿酬,要到80年才会恢复。到了那时候,王言以后就可以不时的收一些钱,而且还不是小数目。毕竟到了八零年,少说他得有七百万字傍身。‘中国英雄’写的实在顺手……

  另一方面,老廖和方宏民又一次的组合进京录音,‘强军战歌’也推广开来。人民群众、以及军人等等,都是爱听的,因为旋律简单、明快有力,这是符合传播条件的,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首歌背后的故事。

  京城的,以及其他地区的军方领导,他们却是知道歌曲背后故事的。发酵了这么久的时间,王言的那一本‘我见’已经被军政大学出版,内部发行,当然也没少了王言的稿费。很多高级领导认为,虽然王言写的夸大其词,不切实际,但是其中描绘的战争场面,以及各种武器,还是有很强的娱乐意义的……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怎么可能这么草率,尽管这确实是一小部分原因。更多的,其实还是王言写的有关政治思想工作的接近‘理论’的内容,那是很实用的,军委、中央都说好。

  还有一点,就是王言并没有唱赞歌,毕竟他都写着要整编、裁军,还有什么军队后勤之类的提出意见,那么必然是有相应的对现有的军队的一些批评的。比如臃肿、后勤运转效率相对低,战斗素质下降等等等等,这些都是切实的问题,首长们也是认可的。

  在这些有价值的之上,才是王言描写的未来战争有那么一些看头,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对于王言说的那种战争场面的向往。弹药不足恐惧症,那可是被敌人的炮火轰出来的……

  所以说这一次王言新写的‘强军战歌’,当日经历过军政大学答辩的首长,以及后来知道详细经过的首长们,在赞叹王言的才华,以及歌词写的好之余,都是忍不住的笑出了声。

  更有首长抚掌笑曰,‘好个王大炮啊,硬是要得,你们听听,他新征程的号角都吹起喽……’

  感谢(一个沙子)(林骰)二位大哥打赏500币支持。

  日常感谢投月票、推荐票以及默默看书的好哥哥们的大力支持!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