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旧书大亨> 第二百四十四章.《金陵残梦》的秘密(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二百四十四章.《金陵残梦》的秘密(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林逸说:“你问我,我哪里知道。不过敢说这样的话,估计这老板也有些能量,到时候看看再说。”

  两人就这样交谈着,就看见前面人头攒动,似乎都在看什么稀奇大事情。

  两人挤过去一看,也不禁好奇。

  原来这还是个书摊,不过这书摊跟其他家的不一样,其它书摊都是把书摆好了,然后老板看着书,你随便挑,挑好了砍价,卖多少是多少。

  这个书摊却没人照看,只是把一大堆旧书整齐地摆放在摊子上,在摊子前面,则放着一个类似捐款箱的纸箱子。纸箱子密封严实,只留一个圆洞,听旁边人说,你要是相中哪本书,就依照你能出的价格,往这里面丢钱,丢多少算多少,然后把书拿走就可以了。

  当即老曹就感慨了,“这是什么世道?不是我不明白,是世界发展太快。以前只听说过有自动售卖饮料,自动售卖情趣用品,没想到还有自动售卖旧书的。这先进啊,都不用人看摊了。”

  林逸却在想,如此做法岂不是亏本买卖。毕竟很多人之所以淘旧书,就是喜欢旧书价格低廉便宜,现在你让顾客自己定价格,然后自己丢钱付账,很多人那还不故意塞个块儿八角,把便宜占尽?

  可是让林逸和老曹目瞪口呆地是,大多数买家在书摊上挑完书后,不仅没有少掏钱,反而还多掏了几块,然后丢进纸箱子里。

  比如说一位老大爷相中了一本1980年,商务印刷馆出版,精装本《新华词典》,竟然掏了30元丢进纸箱子里去。而这本书顶多也就15---20元左右。

  还有一位教师模样的女士,相中了一套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平装《中国文学发展史》,这套属于刘大杰的专著作品,可惜品相稍差,在林逸看来顶多只值20元,而这位女士竟然往箱子里丢了40元。

  另外,一个和林逸年纪差不多的小伙子,也在书摊上挑选了几本书,却是1994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毛太祖著作,三本一套平装《容斋随笔》。这套书品相极好也就值30元左右,小伙子却很大方地丢了50元在纸箱子里,看模样,似乎还有些不好意思,觉得丢的少了。

  这一下林逸和老曹可都懵逼了,难道说这些人都不懂书,怎么会这样?

  不过很快,林逸的目光就被这书摊上的一套书给吸引住了。从而暂时忘记了眼前买书要自己定价的事儿。

  ……

  被林逸看中的书是一套八本,唐人的《金陵春梦》系列。

  话说这位“唐人”乃是香港的一名作家,不过他不是专业写书的,尽管他有成十年之久日写万言。他是职业的新闻工作者,在香港《大公报》和《新晚报》工作了35年,直到逝世。他工作负担不轻,但写作成就更大,首先是量大。

  他最大的一部作品就是《金陵春梦》,全部230万字。据说续篇《草山残梦》比它还大,倒过来,有320万字,但因一直没有结集成书,到底“春梦“长还是“残梦“更长,还很难说。

  不过可以肯定,还是《金陵春梦》要大得多,它的读者多,影响大。在海内外以至台湾,都大有影响。

  它最大量的读者还是在大陆。有相当长一个时期,它是唯一能在大陆销行的香港书籍。而唐人是从南到北,大陆许多人知道的唯一香港作家,尽管这部书长时期只是“内部发行“。在台湾,长时期当然是禁书。在香港和海外,当然是畅销书。由于许多人对老蒋的过去并不那么知道,对“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沧桑巨变也并不了然,因此对这样的一部书就特别有兴趣了。这是一部演义小说。首先是纪实,然后是演义,不免有艺术的加工,夸张以至细节上不可免的虚构。《三国演义》的不同于《三国志》,不就是如此?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