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战国演绎> 第一百零六章 “寒食”由来(2/2)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一百零六章 “寒食”由来(2/2)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肃侯的儿子赵武灵王,却不甘心沉沦下去,他也要崛起、奋飞!

  其实“武灵王”这个封谥,是后人为他强加的。

  他在位时,秦、齐、魏、燕、韩各国都已相继称“王”,他却认为:

  没有那个实力,闹那种虚名没意思!

  可见他其实是确有雄心大志,要当真正的“王”!

  他继位时还很年轻,不能独立执掌政权。

  由外相阳文君赵豹、内傅先王之心腹肥义辅佐。

  应该承认,这二位“辅佐大臣”很有一套教育方法。

  他们纵容、培养武灵王专横、果断的性格。

  对处理朝政,都先让他拿意见。

  只要有一点儿合理成分,就由他自作主张、一言而定,不许大臣们反对。

  哪怕事后由自己去做安抚、赔偿,并与他对后果进行分析,让他从实践中去判断正、误,是、非。

  在这样的培养下,武灵王成了一位敢想敢干、极有主见的君主,同时也是一位聪明能干的君主。

  他不能忍受总是被动挨打的局面,他要奋发图强,让赵国屹立于东方!

  但积弱已深,怎么做才能让赵国强盛?

  赵的领土,在现今河北省中部偏北、燕国以南、秦国以东、齐国的北邻,山西省也占一小部分。

  除与秦、齐、韩、魏、燕都相邻外,还与胡、林胡、楼烦等少数民族活动地区接壤。

  这些少数民族的掠夺性更强,与赵的战事频频发生,很少有长时间的间隔。

  所以赵被称为“四战之国,其民习兵”。

  在作战中,赵武灵王通过实践对比,渐渐认识到对方与己方的优、缺点。

  战国中期以前的“中国”军队作战形式以“车战”为主,战车是部队编制的基本单位:

  每辆车配马四匹、乘三人,御者主要驾车,车左作战,参乘掩护。

  当然这是基本分工,混战起或只剩一人,御者同样也一手执辔一手挥戈;

  车下随从步兵七人,十人为“甲士”,通常由“士”以上的阶级担任;

  此外还隶属十五个步兵,由普通平民担任;

  另有后勤供应五人,一般是“甲士”的家奴。

  作战时,基本由数十、几百辆战车组成“阵”,即各种队形进行攻、守。

  如果时间长了,队形被打乱,混战中步兵仍要尽最大可能紧跟自己所隶属的战车。

  这种作战形式,编制严密,相互联系性强,可以发挥整体优势。

  试想,由大量战车组成的队列,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压过来,处于劣势的对方,如不溃逃,就只有被歼。

  少数民族所谓“胡人”,由于生产技术和各种条件落后,自己造不出大量先进的战车。

  而且他们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那种结实而又笨重的战车并不适合在沙漠草原中作战。

  客观环境使他们习惯于在马背上生活和战斗。

  事实证明,骑兵具有更大的机动灵活性:一声“呼哨”,将士们便已骑上战马;

  几句简短的命令下达后,千万铁骑立刻如沙漠风暴般冲到敌人面前;

  而动作最快的“车兵”也要套马驾车,往往还没布成阵势,就已陷于“期门受战”的被动中。

  猝然对敌,优势也会变成劣势。

  从另一方面看,即使发挥出车战的优势,打败了敌人,但骑兵见势不妙就拍马而逃,溃散于四面八方。

  而战车却不适合单车追击。

  与能运用自如的骑兵相比,笨重的车兵就是“劣”多于“优”了。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