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季汉大司马> 第365章推行四政(1/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365章推行四政(1/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最新网址:xs武汉,宫府。

  各州郡汇报的内容,静静的摆放在案几上,诸葛亮持笔在巾帛上书写。

  “石磨?”

  “不产宿麦?”

  “南人无食麦饭之习?”

  “百姓不知宿麦耕作技法?”

  诸葛亮根据各州刺史汇报上来的公文,自我整合问题,将其抄录在文书上。

  “季常?”

  “仆在!”马良应道。

  诸葛亮搁笔于案,问道:“季常出巡荆楚郡县,访地方吏民,可有何不同之见?”

  马良沉吟少许,说道:“此国策上利国家,下利百姓。今难以推行,并非宿麦不能食,而在百姓不识宿麦之利。以良之见,欲劝百姓广行稻麦耕作,当让百姓晓宿麦之利。”

  “古人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若有实利可图,百姓必欣然耕作。”

  诸葛亮颔首而笑,问道:“季常可有计策对子?”

  马良摇了摇头,说道:“恕良才疏学浅,并无详略对之。”

  诸葛亮持扇起身,说道:“若改赋税,将田租收米八升,更替为收麦米八升如何?”

  马良微微皱眉,说道:“改稻为麦,怕是官府吃亏。官府收麦,供给军士。军士多为南人,岂能愿食麦饭?”

  当兵吃粮,吃的岂能是麦饭这种粗粮?

  大部分吃的是吃稻饭,这般才能保证军士的战斗力。强行让军士吃麦饭,心中积怨,士气不振,怎会尽心作战。

  如齐梁大战,南朝的梁军因以麦屑为饭,士气低沉。萧衍急调大米,军心大振,才打败了齐军。

  故而收麦饭为赋税,马良就怕军士不愿吃。

  “哈哈!”

  诸葛亮轻抚羽扇,笑道:“季常勿忧,亮已有方法对之。”

  说着,诸葛亮将案几上的巾帛递给马良,说道:“季常,将此文抄录五份,送于霍督、庞令君、刘尚书、法汉昌、顾治中等君,请他们至此,商讨推广稻麦轮耕之法。”

  “诺!”

  霍峻收到巾帛后,将军务交给属下,便前往赴会。

  诸葛亮于门口亲迎众人,互相寒暄之后,众人纷纷落座。

  六人于左右席地而坐,手里翻阅着推广稻麦轮耕的疑难问题。

  诸葛亮清清嗓子,说道:“南人垦水田,有上中下三田,较均产来说,每亩可越收三石稻米,此春耕秋收之时也。若于秋耕宿麦,越春而收,以亮之所见,勤勉耕作,纵无三石之粮,亦有两石麦粮。”

  “一年二收,胜中原二载三收。故稻麦轮耕之法,能于各州郡中推广,不敢言家家户户耕行稻麦之法,但若能让十万顷良田行耕宿麦,每岁至少可增千万石之粮,”

  “军士月食二石,年食二十四石。千万石之粮,足可让我国军士食近三年。稻麦轮耕之法,乃国之大策,若是能成则国库充实,大军将不被粮草所困。”

  十万顷良田多吗?

  汉代一顷田为五十亩,十万顷田约为五百万亩田。

  那汉代一个郡能有多少田?

  以徐州的东海郡为例,约有五十余万顷熟田。也就是说将东海郡的五分之一种上宿麦,则基本能完成诸葛亮的目标。

  那种植五百万亩田,需要多少劳动力?

  按每户耕五十亩田为单位,则要十万户百姓。也就是说至少要发动十万户百姓,集体种植宿麦,施行粮食大增产的计划。

  诸葛亮所说的这些东西,在场众人皆知。

  诸葛亮指向巾帛,说道:“然宿麦之物,南方百姓多不喜之,又不得耕作之要。今欲让南人百姓耕作,非利诱不可。亮于准稻、麦互换,田租八升,百姓可缴稻米,亦可缴麦米。诸君以为如何?”

  “稻麦互换?”

  庞统沉吟几许,说道:“稻米,吴楚百姓多喜;宿麦,不得吴楚百姓所喜。今留稻自食,百姓必愿种植宿麦,出宿麦以为缴纳赋税之用。”

  诸葛亮试图利用政府收取宿麦为行政手段,刺激民间广泛在秋冬种植冬小麦,待春季成熟后,留至夏秋之时,向官府缴纳赋税。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