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重生在火红年代的悠闲生活> 第四百五十三章 疯狂!(万字更,求月票!)(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四百五十三章 疯狂!(万字更,求月票!)(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打开后,从里面拿出一个纸条,展开一看,隋老脸色凝固……

  敬狄仁和梅长宁两人心都抓起来了,迫切想知道那张纸条上写了什么,然而隋老却将纸条重新装回锦囊中,亲自交还给了秦大雪。

  沉吟了好一阵后,隋老缓缓道了声:“好。”

  敬狄仁和梅长宁两人面色骤变。

  ……

  “听说了么,黄老师一家三口吃了耗子药死了!”

  “哎哟!!什么时候的事啊?老天爷啊!”

  鞍钢大白楼内,两个中年妇女低声交谈道。

  大白楼是鞍钢的生产指挥中心,机关大楼,早在三十年代,曾是鬼子昭和制钢所在鞍山的总部,也是国谠盘踞在鞍山的最后一个据点,见证了鞍山六十年的沧桑变化。

  作为共和国的长子,无论怎么夸赞鞍钢过去的辉煌都不为过。

  如果说共和国的钢铁行业是一个大家庭,那么鞍钢,就是这个家庭的母亲。

  鞍钢先后援建了全国三十多家钢铁企业,向全国各地输送了十二点五万余钢铁建设人才。

  即使二十年后,在全国的钢铁企业内,也常能听到熟悉的鞍钢口音……

  但是,这样一家有共和国长子之美誉的企业,也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从去年九七年到现在,已经超过三万人下岗,就这,还远不是尽头……

  在过去,像这样的工厂,都是从生、托、学、婚、老、病、死、埋一条龙管到底的,连结婚都多是内部婚姻。

  在全国绝大多数人连饭都吃不饱的时候,像鞍钢这样有钱的企业,组织优秀员工去北戴河旅游都是常有的事。

  夏天发冰棍、裙子,冬天发棉袄、带鱼,都不叫事。

  越是福利完善的发达国家,存钱的人也越少,一个道理。

  这样丰厚堪比发达国家的福利待遇下,很少有人会去存钱。

  然而当年过的越好,当下这一年,过的也就越艰难……

  更让他们绝望的是,完全看不到希望在哪,只有不停的裁人,裁人,裁人……

  可就算如此,谁也没想到,在报纸上看到下岗工人喝农药的事,居然会发生在身边,居然会发生在鞍钢!

  “黄老师多好的老师啊,语文教的真好,他写的范文,我都喜欢看,原本也是厂子弟,读书的时候多少人喜欢他。怎么会走到这一步?一家三口啊……老天爷啊!”

  女干事脸都白了,满脸的心痛和不忍。

  另一人同样不忍心,抹泪叹息道:“谁说不是呢?他儿子磊磊和我儿子一个班,还到我们家来玩儿过,多可爱的一个孩子,虎头虎脑的,还那么聪明。听说是磊磊过生日想吃肉,黄老师实在没辙了,跑去菜市场,偷了一小块。你想啊,他那样的人,干这种事,不比上刀山火海还艰难?人家早发现他不对劲了。

  那个摊主也可气,吓唬走就是了,非得又打又骂,各种羞辱作践,还泼了一盆洗猪大肠的脏水,黄老师哪受得了这个?找人把他优秀教师得的钢笔卖了几块钱,买了耗子药,剩下的钱买了棵白菜白面,包了顿饺子,一家三口走的干净。

  你说说,这种事在报纸上看到几回了,平时看着虽然也心酸,其实没什么太大的感觉。可真真发生在身边,哎哟,可真受不了。”

  两个妇女干部正在抹眼泪,办公桌上电话响起,一人接起电话沙哑着嗓子道:“我是黄秀梅……哦,赵厂长,您有事您说。开全厂大会……今天?!这怎么来得及……招工的?!还是大量招工?!好好好,我立刻通知,马上通知!!”

  挂了电话后,黄秀梅对面的女干部惊奇道:“大量招工?咱们厂?”

  窗户外面迷迷蒙蒙的,看着都让人觉得暮气和沮丧,不像是有转机的样子。

  况且现在不是一家两家这样,全国上下都这样,哪还有工开?

  黄秀梅却不管这么多,起身咬牙道:“管他什么厂,只要招人,能发工资,扫马路捡垃圾都成!走,现在去广播站,反复广播!”

  ……

  这样的国有工厂,六十多年的生命里,规章流程早已成熟。

  即便是紧急召开工厂会议,三个小时也将数万人召集在大操场上。

  井井有条,即使是下岗工人。

  主席台上,老厂长赵有志没有废话,对着话筒大声道:“同志们,咱们长话短说,就一句话:上级部门,没有忘记咱们鞍钢,给咱们工人找到出路了!!”

  雷鸣般的掌声响起。

  老工人们没有不熟悉老厂长做派的,光看他怒吼的语调,那就代表着有戏,代表着有希望!

  赵有志果然没有长篇大论,指着身旁的一位西装革履的年轻人道:“这位是中枢给咱们请来解决困难的大救星,是港岛大唐集团的董事长,大唐钢铁咱们都不陌生,就是人家的。今天,他来……他来接你们了。”

  底下都是中国最好的钢铁工人,是鞍钢最好的骨肉,如今要亲自送走他们,老厂长心如刀绞。

  可是,他也高兴,不用亲眼看到曾经为工厂,为国家做出那么多贡献的工人们,吃那样的苦,遭那样的罪。

  为了一块肉……

  李幸站起身来,拿着话筒笑道:“我虽然是港岛商人,但说起来,我也是工厂子弟,还是钢铁工厂子弟。我父亲原先是京城红星轧钢厂的厂医生,我清晰的记得幼时的启蒙歌曲,第一首是《我的祖国》,第二首就是《咱们工人有力量》!今天,咱们重温一下咱们工人的歌,好不好?”也不等下面回应,就大声唱了起来:

  “咱们工人有力量

  嘿!咱们工人有力量!”

  几乎是融入骨血源自血脉的,工人们不由自主的跟着喝唱了起来。

  这首歌,已经有好一阵子没怎么唱了,打改开之后……

  “每天每日工作忙

  嘿!每天每日工作忙!”

  “盖成了高楼大厦

  修起了铁路煤矿

  改造了世界变呀么变了样

  哎嘿!”

  只一小节唱完,无数工人们已经热泪盈眶!

  工人,他们是最让人骄傲,最让人羡慕的工人,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工人老大哥啊!

  看着主席台上那个挥舞着臂膀,唱的铿锵有力的年轻人,那些下岗工人们的心,颇有触动。

  或许,跟着这个人干,真的会有出路吧。

  一曲唱罢,李幸带头鼓掌,然后笑道:“不来虚的,我开门见山的问:鞍钢的爷们儿,怕累么?”

  这话简直像挑衅,激怒了无数鞍钢人:“怕累?鞍钢人怎么会怕累?!”

  李幸笑道:“那……怕死么?”

  激动的情绪稍减,一群人疑惑的看向他。

  李幸道:“实不相瞒,大唐将要开展海外业务。需要大量人手,特别是钢铁工人。但是,海外毕竟不是我们的祖国,现在外面的情况也算不上稳定,甚至可能发生战争,我实话实说,很有可能会出现伤亡。

  不强求,但是不怕埋骨他乡的爷们儿,愿意去海外工作的,可以拿高薪。鞍钢工人的平均工资是六百块,去海外的,基础工人的月薪是一千八,三倍工资。会先发半年工资,安顿好家里的老婆孩子。干的好的,年底还有年终奖。

  我可以保证,一家人只要一个去外面工作,养活全家绰绰有余!”

  半年工资,就是一万块啊!

  这对那些下岗了一年多的下岗工人来说,是一笔做梦都不敢想的巨款!

  有了这笔钱,老人看病吃药的钱就有了,孩子读书上学买衣服的钱就有了,全家人吃喝拉撒的钱也都有了。

  过去从未发愁的事,这一年多来,却压垮了无数家庭。

  “那要是死了呢?”

  一个胡子拉碴的中年男人大声问道。

  李幸道:“若是因工牺牲的,发三万块安家钱,除此之外,供养孩子读书、生活,一直到参加工作。”

  “真的?!你可别骗人!”

  男人喊的有些凌厉。

  主席台上不少人眉头都皱了起来,担心冲撞了贵客。

  李幸笑道:“全部写在合同上,大唐从进入内地以来,绝对遵守内地的一切法律规章。”

  赵有志呵斥道:“杜启海,睁开你的眼睛看看,今天出面的都有谁,连王省都出面了,人家还会赖账?”

  不过话又说回来:“李董,有多危险?真要出很多人命,那这个活儿真没法接,给再多钱也不行。”

  几个陪同前来的官脸色不大好看,一人道:“老赵,你这就多心了,是去搞建设,又不是去打仗,怎么可能出很多人命?你别吓的工人们都不敢去了。”

  这么多下岗工人,工人自己不好过,负责安置他们的官员们,同样不好过。

  如今能有这么好的去处,解决这么大的问题,几个官恐怕晚上做梦都能笑醒。

  要是被赵有志挡回去,他们绝对翻脸。

  李幸摇头道:“实事求是的说,现在我也不知道到底会怎样。只能说,肯定不是去参加战争。”

  几个官员都沉默了,心里有些怪这个年轻人不会办事,经验太浅,这么大的企业,也不知道怎么办起来的……

  倒是下面的杜启海大声道:“只要肯给钱,就算是打仗,老子也豁出去了!吃枪子死了还有三万块补偿,还有钱供孩子读书生活到工作,总比吃老鼠药全家死干净了强!是要签合同?我今天就签,签了发半年工资?”

  李幸点头道:“对,今天就发。”

  几个助理将手里提的皮箱打开,然后将里面满满当当的人民币倒了出来,堆积在一起,如同一座小山……

  全厂人看着杜启海大踏步上前,身形简直有些悲壮,好似拿钱去赴死一般,签字,领钱。

  李幸笑着宽慰道:“这位大哥,也别太担心,因为不仅你们要去,我的家人也会过去,我弟弟妹妹现在已经在那边了,他们才是负责第一线直面危险的活计。所以你不是去卖命,是去工作,我们是一起去奋斗,去开疆拓土!我们的命,是一个价。如果情况顺利的话,你明年过年很有可能满载而归,然后带着全家人过去享福。因为那里,只要肯努力,就能挣到钱,有无数机会!”

  杜启海看着李幸重重点了点头,话虽听着提起,可也没怎么当真。

  这么多钱,摆明了就是卖命钱。

  但即使是卖命钱,他也认了。

  有了第一个,自然就有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

  “李先生,请一定要善待我们的工人,是我赵有志无能,对不起他们啊。”

  老厂长赵有志被这一幕刺激的老泪纵横,看着李幸哀求道。

  当了一辈子的硬汉,临了为了这些最可爱的工人,向一个年轻资本家低头。

  连省里一起过来的几个官员,见此都为之动容。

  “赵厂长,是好事……”

  王省叹息说道。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