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明天子> 第三十一章 麓川城中(1/2)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三十一章 麓川城中(1/2)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雅文小说ddxsku新笔趣阁南派三叔
  最新网址:第三十一章麓川城中

  这个时代,任何时候。关于战事的情报都士卒滞后的。

  毕竟将消息从南疆传到京师,即便是八百里加急,也需要十几日。

  在朱祁镇商议这一件事情的时候,战火已经烧到了麓川城下了。

  并非襄王世子太过无能,只能说麓川上下太过麻痹大意了。

  自从襄宪王在麓川立下根基之后,襄国与缅甸之间的摩擦都没有断过。几乎每隔几年,都要打上一仗。

  只是,双方都很克制。

  襄王一方就习惯了。

  只是这一次,襄王世子也是这样以为的,面对缅甸的侵犯,襄王世子令一员将领地域。襄国大概有六万大军。

  其中精锐的为襄王三卫,虽然名为卫,但是时间上远远超编。大明一个卫大体是五千六百人上下。

  这也是为什么大明京营最基础的作战单位,也是一个五千人的营。两者之间,其实作战体系相承接的。

  都是以五千人为一个作战单位,唯一不同的,卫所一个卫有土地。军饷很低,只有月粮,但是家人有免税的土地。而营兵却是战兵,直领军饷。

  但是襄王三卫,每一个都是万人大编制,是襄王直接掌控的精锐战兵,全部在麓川附近。

  而其余的三万人,就是各地屯驻兵。

  襄王世子派过去的,是襄王三卫之中的一卫,还有若干屯驻军。

  结果被缅甸一方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缅甸阿瓦王朝,几乎举国之兵北上,号称数十万大军,单单战象就有数万。当然了,这种号称是非常虚的。

  但是十几万大军,战象数千却是可能的。

  襄王的精锐士卒,不过是当年麓川之战,被留下的北军之后。

  他们与襄王一并在安置麓川。麓川乃是一个狭长的盆地,这个盆地之中,都是很好的耕地,襄王将这些人安置在麓川城附近。

  这些人就是襄王最信任的班底。

  只是,真要说起来这些襄王这些精锐,也不过是在朱祁镇推行军事改革之前的明军精锐,不能说不能打,但是火器装备数量,战马装备数量,乃至武学军官数量,都远远比上大明真正的精锐。

  襄王万余精锐,一下子被缅甸大军包围。

  三日奋战之后,襄王万余大军就此崩溃了。缅甸大军北上之后,襄王封地之中,除却麓川城之外,纷纷倒戈,或者观望。

  长驱直入麓川城下。

  襄王世子只能与老将方瑛一边

  死守城池,一边求援了。

  不过,麓川城虽然不是一座雄城,但也是两代经营的结果。

  当年襄宪王来到麓川之后,就特别没有安全感。这种情况就体现在城池的修建之上,襄宪王与他的儿子,当今这位襄王,乃至于而今主政的襄王世子,都没有放弃麓川城的修建。

  当然了。

  麓川的国力是没有办法与大明相比的,真要说起来,麓川的人力物力,不过是大明一个府而已。

  所以这麓川城断断续续修了几十年,也比不上南京北京这样的天下雄城,但却一些中原的府城要好多了。

  也算是一座坚城。

  整座麓川城分为三部分,最中间的乃是王城,也就是襄王府,外围是内城,乃是正常百姓活动的地方,最外围的是外城。

  其实内城墙外与外城墙之间,有大片大片的空地,平日仅仅是作为耕田来用而已。

  但是这一条最长的外城墙,绝对不是没有用的。

  而用的时候,就是现在。

  麓川城门大开,将整个麓川盆地之中的汉人与一些忠于襄王的当地部落都容纳入城池之中。

  这是襄宪王定下的规矩。

  因为,他在南疆几十年后发现,他最宝贵的就是人口,汉人人口。

  无他,有足够的汉人人口,才是襄王能够在南疆立足的根本,也是他们能以夷变夏,而不是以夏变夷的根本。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